2019年3月,吉安市遂川縣的多個公眾號轉載了一封《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家書,一瞬間,這封家書被朋友圈刷屏。這封家書是遂川正人紅軍小學張樂華老師在結婚紀念日寫給奮戰在扶貧工作一線的丈夫黃曉燕的。
脫貧攻堅路上,夫妻比翼雙飛
2016年9月,張樂華老師被任命為正人紅軍小學教務處副主任,沒多久,在縣教體局的安排下,她成為了一名幫扶干部。那時,她已經懷孕三個多月了。但是,她二話沒說,默默承擔起了這個任務。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扶貧工作,她努力學習脫貧攻堅政策,易地搬遷扶貧、精準教育扶貧、醫療救助扶貧、社會保障兜底扶貧、金融扶貧等等。因為張老師明白,在這場沒硝煙又異常激烈的戰斗中,掌握好脫貧攻堅政策知識才能有效提升戰斗力。
在學習脫貧政策時,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她就虛心向在基層工作的丈夫請教。丈夫黃曉燕為了幫助妻子,還專門對妻子進行了培訓。
同為扶貧干部,他們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扶貧工作。
“老公,我幫扶的貧困戶家里沒有電視信號?應該怎么幫他們家接通?”走訪貧困戶后,張樂華發現幫扶對象家沒有電視信號,走訪完,她立即打電話向丈夫黃曉燕求助。
“老婆,我們黃坑易地扶貧搬遷點紅砂灣成了全縣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示范了。現在好多鄉鎮的來我們這參觀學習。”一回到家,丈夫黃曉燕便把這個讓他覺得有成就感的事告訴妻子張樂華。
兩個人參與扶貧工作以來,黃曉燕、張樂華夫妻倆分享各自扶貧的工作成績,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已成為一種習慣。夫妻倆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比翼鳥。
扶貧攻堅戰場,夫妻戰果累累
張樂華除了自身有幫扶對象,她與同事還有一個行政村的教育扶貧任務。星期一到星期五因為要上課,所以她與同事只好雙休日去建檔立卡戶家走訪。
教育政策宣傳、受教育人數的核查、教育資助到位情況調查、送教上門等,一項工作都不能馬虎。在初次走訪中,張樂華老師發現有的貧困戶沒有告知幼兒園老師自己是建檔立卡戶,為了不遺漏一戶,她與同事逐家逐戶去走訪調查,反復核實情況。
為了確保他們所在的包干村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教育資助全部到位,她和同事從政策告知、資金發放告知到資助到位核實,每個學期至少要走訪建檔立卡戶4次以上。
不管是扶貧工作,還是教學工作,張樂華老師都盡心盡職。2019年9月被評為校“優秀教師”,2020年3月被評為縣“師德標兵”,2020年6月被評為遂川縣第二屆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
自從黃曉燕調入黃坑鄉,分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經常十天半月沒時間回家。他帶領工作組成員加班加點征地補償、規劃設計、統規自建、基礎設施、檔案整理、后續扶持等工作。為了保證安置點的質量,他堅持每天要去工地一次,督促工程進度、查看工程質量。在他與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黃坑紅砂灣安置點如期完工,34戶搬遷戶喜遷新居。
不僅易地搬遷工作做到扎實,黃曉燕所掛點的村、所幫扶的貧困戶也順利脫貧,過上了小康生活。紅砂灣集中安置點也成為全縣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示范,多次得到省市縣領導的高度肯定。
2018年7月,黃曉燕被評為全縣“優秀共產黨員”。
談及工作,他們臉上滿是希望,滔滔不絕講述著自己扶貧的對象、自己分管的工作……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路上,他們夫妻是參與者、帶頭人和見證者。
兩人互敬互愛,共建幸福家庭
夫妻兩人不僅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貢獻了力量,而且把自己的家也經營得十分幸福。
現在,他們已是兩個孩子的父母。回想起自己懷二胎還在扶貧的經歷,張樂華笑著說道:“女兒的胎教是扶貧。”不僅懷孕期間進村入戶,女兒出生后,她還經常帶著孩子去貧困戶家走訪。同事們戲稱女兒是“扶貧小干事。”因為不會開車,碰上丈夫休息時,他就開車帶著女兒送妻子去走訪貧困戶。
自參與扶貧攻堅工作以來,黃曉燕和張樂華聚少離多,女兒有時候一個月都見不到爸爸,每次與女兒視頻,女兒問得最多的是:“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呀?”妻子偶爾也會笑著抱怨,說丈夫很少關心兒子的學習。但因為他們都是扶貧人,所以,張樂華更懂得彼此工作的重要和艱辛,作為妻子,要寬容丈夫在工作和家庭中的不平衡。
結婚紀念日中她寫道:“親愛的,其實,扶貧路上,我與你同行!我已深深懂得了基層干部的艱辛和不易。特別是自己也成為一名幫扶干部后,對你們的工作就更為理解了。如今的我,早以愛的名義站成永恒,在你身后,默默地支持你。”
只要在家休息,黃曉燕會炒上幾道可口的菜,煲上美味的營養湯,一家人開心地聚在一起。或者帶女兒去游樂場玩,給女兒講講故事。在他看來,身為基層的一名扶貧干部,他欠家人太多太多了。
“親愛的,扶貧路上,記得照顧好自己,太累了就歇歇吧!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張樂華的書信感人至深。
我們國家需要多一些這樣的家庭和這樣的干部